撰文者/ 獸醫師 楊宗璿
上次我們認識什麼才是動物福利https://jcac9121.blogspot.com/2019/04/animalwelfare1.html
這次!讓我們看看—>
l 動物福利的下一步在哪裡?
近年來,正向的動物福利(Positive welfare)的概念正在成形。比起讓動物不要不舒服,讓動物感覺到快樂、放鬆更接近動物福利的終極目標。而從神經科學為基礎的研究已經逐漸證實「情緒」和「行為」之間的關聯。也因此,特定的行為也開始被定義,並且成為正向的動物福利的指標。這些行為通常只會出現在動物沒有任何不適或緊迫的情況,並且如果情況有變,則會優先消失。舉例來說,「玩」在正常情況下可以作為一個這樣的指標。
但也不是只要「玩」的出現都代表著動物真的處於好的動物福利環境裡。舉例來說,2012年有過這麼一隻影片,一群乳牛在人工畜舍住了一陣子之後,又重新回到草地上放牧,在更大的空間裡,很多牛跑來跑去,並且有互相追逐的等等的行為,這些在牛的行為上都可被歸類於移動的玩樂(Locomotor play)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時候的「玩」會表現的比都住在草地上的牛來得更頻繁,這樣的異常的行為頻率上升可能來自於反彈效應(Rebound effect),也就是某項行為在壓抑解除後表現的比正常更頻繁的現象。這現象則顯示了這些動物在人工畜舍裡,是相對受限制的。
因此,在評估動物生活品質的時候,必須將動物本來的行為考慮進來,因為不了解動物的行為,就無從判別什麼對動物而言是自然的。無法判別什麼是動物的天性,也就無法了解什麼對動物來說是最重要的。舉例來說,懶猴被搔癢的時候會舉起雙手,好像要投降一般,有些人覺得很可愛,便一直搔抓這些放棄抵抗的動物,但是懶猴上並不是為了表現可愛而舉起雙手,牠們是為了使肘部的腺體排放出毒素,以抵抗這種(實際上是生死關頭的威脅)的玩鬧。
可是任何與動物接觸過的人都會同意(寵物溝通師則不在此限(誤),動物是不會說話的,我們無法直接詢問動物他們覺得哪裡需要改進,人類究竟要怎麼知道動物到底怎麼想?
l 愛動物也需要科學!
因此,無數優秀的科學家,試圖從生理學、解剖學、基因表現、行為學(Ethology)及腦神經科學等等面向切入,以客觀的證據證明這些「和我們用不同語言」的生命是如何生活以及感覺的。因為唯有知道了這些動物的天性及能耐,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給予動物們所需要的,而不是給那些我們以為的東西;也才有可能真正的善待動物。
參考文獻
- Broom, Donald. (1996). Animal welfare defined in
terms of attempts to cope with the environment.. Acta Agriculturae
Scandinavica Section A Animal Science. Supplement 27. 22-28.
- Bracke, M.B.M. & Spruijt, Berry & Metz,
J.H.M.. (1999). Overall animal welfare assessment reviewed. Is it
possible?. Netherland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47, p.
279-291. 47. .
- Fraser, D. (2008) Toward a global perspective on
farm animal welfare.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13,
330-339.
- Fraser, D., Weary, D.M., Pajor, E.A., Miligan, B.N.
(1997)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animal welfare that reflects ethical
concerns. Animal Welfare 6, 187-205.
作者簡介
留言
張貼留言
想跟我們說些什麼呢?